来源:湿地中国
2022-06-21
咱的林子咱的山,咱的头顶蓝蓝的天。小河流水大河满、花开花落又一年……。歌曲承载着老中青三代林业人的梦想,处处描绘着如今林区绿水青山、天蓝云淡的优美画卷。
作为一名70后,也是一名林三代,我对林业的时代变迁记忆犹新。从出生到记事,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找爸爸、想爸爸”。爸爸是一名林业工人,一名拖拉机集材司机。记忆中爸爸每天都是早出晚归,当时年幼的我清晨第一件事就是掀开爸爸的被窝,看看爸爸是不是在家,但每次带给自己的都是失望,想在晚上等爸爸下班,但从来没能熬过瞌睡虫的催促,就这样我慢慢习惯了每日见不到爸爸的情况,每日也只能缠着爷爷讲大山里的故事。
爷爷讲到:他和奶奶是在1958年的时候带着爸爸、叔叔和太姥,从遥远的山东老家支边到东北,第一站就落户在天桥岭林业局,在桶子沟林场成为一名林业工人,当时爷爷每日要往返数公里为住在“窝棚”里的工人提供后勤保障,听爷爷讲的最多的就是满山的大树,夏天河里用眼可见的鱼虾,冬天大雪中无法行走的狍子和随处可见的野鸡,跟在爷爷身边的小黄狗也曾立下功劳,为全家在物资短缺的年代补充些荤腥。当时的年代交通不便,出入林场只有两天一趟的小火车,见得最多的也是每天往返在铁路上运送木材的小火车。每当听到火车鸣笛,我都会跑到路口看小火车通过,看着车上放着的几根大大的原木,惊讶到这树得多大啊!。从那时起幼小的我就有一个梦想,长大了要像爸爸一样进山砍大树。
慢慢的我上小学了,电视也走进了我生活的小林场,爸爸工作的时间也不在起早贪黑,工资也从当时的38块4毛一变成了接近百元,也很少在听爸爸提起,“满山都是大树,这辈子也采不完”这句话了,随之总能听到爸爸说的是,当年学什么不好学“老毛子”搞“大截伐”,现在种上的树苗都不愿意活,弄得山上到处光秃秃的水土都保持不住,一下雨大河就涨水黄呼呼的,河里鱼虾都跑了。可说归说干归干,轰鸣的油锯还是满山林的响,大树砍没了砍小树,一遍砍完砍二遍、三遍,小火车也退出了历史舞台,铁路换成了条条直通山底的公路,一辆辆运输木材的汽车装的满满当当,晃晃悠悠的驰骋在山路上,林业就像回光返照一般,疯狂的做着最后的挣扎,曾经的绿水青山也变得满目疮痍,野生动物也嫌弃的离开了他们赖以生存的故土,老辈人口中的老虎、豹子、梅花鹿也只存在图片和电视中。
小学、初中、高中、当兵,慢慢的爸爸的接力棒传到了我的手中,怀着憧憬跟着工人走进大山,记忆中爷爷提起的几人搂不过来的大树,爸爸口中放眼望去全是红松,几里以外就能闻到松香的场景呢?眼前映入我眼帘的只有稀疏的树林,和抬头就能看见的蓝天。几年后,林业彻底停止了采伐,林中在无油锯声,“顺山倒”的口号也成为历史,林业开启封山育林、修养生息新篇章,植树造林、森林管护成了林业职工的主责主业,林业步入了产业转型阶段,曾经的伐木工人转换身份成了巡护职工、植树造林能手,变成了守护大山的精灵。春季一颗颗小树苗经我们的手种下,经过夏秋的管理呵护,小苗茁壮成长起来,封山禁牧的开展,又为小树苗的成活上了保险,几年的努力,林区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天随之也变的更蓝了,曾经离家出走的动物、鸟类也逐渐回归,天林再次呈现虎啸山林、豹越青川、万鸟齐鸣的和谐生态画卷。
如何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天林走出特色路。近年来,公司引领职工走上了发展第三产业的致富路,黑木耳产业在天林大地迅猛发展,在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几大菌企落户天林,公司不断加大黑木耳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的管理力度,不断提升示范基地建设水平,充分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推动企业林下经济提质增效,全力打造黑木耳产业品牌,为职工致富铺平道路、夯实基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天桥岭黑木耳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规划有15处,面积约200公顷,年培植地栽黑木耳3200余万袋。长期从业人员700余人,季节性用工达1600余人。2021年12月22日,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命名的第五批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中。天桥岭黑木耳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榜上有名,荣获全国“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称号。
三代人的不同经历,见证了林业的曲折艰辛,作为新一代林业人,我们会牢记老一辈吃亏耐劳精神,奋勇前行,用饱满的热情,全新的状态,永不服输的林业人精神,推动林业再创辉煌。(作者:吉林天桥岭林业有限公司党委工作部 姜一鸣 郭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