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志愿行动 【2019黄河十年行之十七】一一寻找工匠文化

【2019黄河十年行之十七】一一寻找工匠文化

汪永晨

2019-08-08

2019年8月3日,我们一走近乌梁素海,就看到远处一片白白的点点。
是一大群鸟在水中,好大的一群呀!
我们既想靠近,又怕惊扰它们,就一点点的往前小挪着步。这些鸟一会儿一只叫着起飞了,一会儿叫着降落了,一会儿一群起飞了,一会儿一群降落了,好热闹呀。
从黄河十年行第一年到乌梁素海,到今年第十年了,我们也感受到了这里的变化。
2017年当地原自然保护区领导,现开发旅游的白总告诉我们一些数据:1943年乌梁素海900平方公里,1949年800平方公里。解放后受到国家控制,在一条河的地方修了个拦河大坝,限制了水量,河套的水越来越少,没有水的地方农民自然要种地的。
1973年湖面最小时,乌梁素海只剩下了79平方公里。30多年过去了,现在是297.32平方公里。
其实在我们看来最大的变化就是海子边的住户越来越少了。前些年,我们来的时候挺热闹的一条街,现在冷冷清清。是水少了,鱼少了,人就少了么?
乌梁素海曾经因防染告急。2019年澎拜记者釆访了黄河十年行2016年采访的乌梁素海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站长刘文强。刘文强说说:“近几年,水质环境明显改善,鸟也都回来了。”经过监测发现,现在,乌梁素海的鸟类种类已经达到了260余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7种,二级保护动物40余种。
“海雕、白骨顶、草鹭、赤麻鸭等等,都能在这里看到。”刘文强说,乌梁素海是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疣鼻天鹅的重要繁殖地,从2011年开始,疣鼻天鹅的种群数量从原本的二三百只,逐渐恢复到了现在的五六百只。
《水经注》有这样的记载:乌梁素海原为黄河北支故道,北支(即今乌加河)流经乌梁素海后与南河汇合。新构造运动使阴山山脉持续上升,后套平原相对下陷,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黄河改道南移,在乌拉山西部则留下了一个乌梁素海。
今天离开乌梁素海时,心情是矛盾的,希望海子的水再多起来,鸟也更多,水多,鸟多,鱼多,可那时人多了,乌粱素海又会面临污染吗?
黄河十年行今天第三次到了包头附近的黄河谣工匠博物馆。
老馆长李天东被巴音淖尔政府领导去办新博物馆了,有政府支持新馆办得要轻松很多。
这两年黄河十年行到黄河谣来都老李先生的儿子李沙接待我们。他对今天黄河谣的定位是文化、旅游、餐饮集一体。
工匠在中国可以说越来越少的今天,黄河边的工匠我们还能记起多少,还有多少呢?
2017年,黄河十年行第一年走进了黃河边这个工匠博物馆。主人李天东自掏腰包4000 万办这起了这座工匠博物馆。
起因,他从27岁开始收藏,收藏了30多年。收集了大量的民俗的和工匠的文物。如果把所有的收藏都展示出来显然是不现实的,他就以黄河沿岸的文物为一个切入点,还原工匠工作的场所和工作的工具和整个的生活状态。
这里展示的是24个各种不同工匠的驿站。是走西口那个时代的。
一进门老油匠坊收的榨油机是最早的榨油机。现在己经再也找不到了。
黄河沿岸的传统手工艺:手工地毯。这里所有的架子、毛线、编织手法都是最传统的。目前在黄河沿岸一带流传下来的不太多了,而且都大量的出口。
粉房,在内蒙山西和陕西这里代流行这种工艺。这种工艺是黄河沿岸这一带特有的: 漏粉和压粉,有人可能提出疑问,为什么漏粉这么粗?我们没吃过这么粗的粉。因为和的糊糊是粘稠的,孔细了漏不出来,但是为什么吃的时候粉那么细?这取决于师傅的手艺,师傅把粉离锅远,漏到锅里粉就是细的。
对我来说,很有意思的是工匠博物馆里老房子一把草的排水系统,简单而智慧。

今天晚上,我们赶到老牛湾时,天上有一抺红云。但天黑以后的大雨,让我们在泥泞的夜色中行走。
明天,我们要进入晋陕大峡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