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志愿行动 2009年“江河十年行”之五-走进今日汉源

 2009年“江河十年行”之五-走进今日汉源 

2009-12-27

文图 汪永晨 周晨 

 

   沿着大渡河的细流,来到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名城汉源。凭借着大渡河肥沃的河滩,这里物产丰富,经济富庶。特别是汉源产花椒,随着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绵延远方,享誉大江南北,自唐之后更被列为贡椒。

2007年汉源的峡谷

曾经的汉源

    在共和国六十大庆的时候,汉代建城的汉源也度过了它一百零四岁的生日。如果不仅仅依照文字史料,依据目前的考古成果,汉源的文化遗存可上溯到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1960年,考古人员在汉源县的富林镇,发现了少量哺乳动物的牙齿和骨骼,一些双壳类化石及植物叶化石。更重要的是,出土了一批制作精巧的石器。这些距今两万年的人类活动遗址,轰动一时。由于遗址地在汉源县的县府所在地――富林镇,这个文化现象被称为富林文化。富林文化是我国旧石器时代文化在南方的代表,富林这个地名也一度声名远播,为国内外学者所熟知。

2007年汉源的稻田

在水中的汉源

    然而名声在外的富林,此刻一半是汪洋,一半是瓦砾。瓦砾之上,一些施工人员在回收建筑材料,准备新城建设需要的方砖、钢筋等;汪洋之前,已搬迁的居民利用周末在水边驻足徘徊,从拆掉的旧房中敲取能卖钱的钢筋。有的父母还带着孩子。

    这一切源于国家“十五”计划项目大渡河瀑布沟水电站工程,作为四川省大渡河流域三库22梯级水电开发计划的中游控制枢纽;规划中的瀑布沟水电站装机总容量330万千瓦,水库正常蓄水位850米,面积可达到84平方公里;而距离水电站28公里的汉源县城由于只有820米海拔,将被整体淹没。和汉源老城一起淹没的,是汉源自古以来的富庶。

静静的汉源

今天的大渡河

峡谷的淹没

    同行的摄影师李国平老师生长在汉源附近的凉山,他告诉大家,汉源一直都是附近城镇居民羡慕的对象,“都是肥沃的河滩地,种一年吃三年,还有数不清的农副产品和果树。”这里花椒的出名,让很多周边的人也打着汉源花椒名誉销售自己产出的花椒。所以他提醒大家不要在汉源买花椒。可是另一位摄影家李天社却说,周边的花椒也和别处不一样,就是好吃。

    我们从2004年就开始关注汉源县城,因受瀑布沟水电站的影响要全城搬迁。这次来汉源知道老县城已经淹掉了一些,新县城已经有人搬进新家。

车停在了新县城客运站。新开张的商店前放得满地都是鞭炮纸。

走进了汉源新城,我们随机采访了在汉源新城街头摆摊的移民们。

农民着的急

拉客

   “我家水田一年三熟,旱田一年两熟。种一年吃三年。还养了4头猪、20只鸭、40只鸡、光养青蛙一年能挣一、两万,还有很多果树,不卖自己吃。”

拣点垃圾吧

过去一年种的几年都吃不完

   “我光卖菜一年能挣几万块,再加上核桃树的收入,吃啥有啥,穿啥有啥。”

   “我们在汶川地震中也是重灾区,现在既是灾民又是移民。”

    新移民们七嘴八舌向我们反映问题时,一位大姐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从我们一开始问她是不是移民时,她就一直落泪,泪流不止。她四五十岁的年纪(后来问清是三十六岁),摆了一个油饼摊。

    “我家以前在农村时,粮食多的吃不完,孩子他爸打工也挣不少钱。我家三层楼,四百平米的院子,有一百多颗果树,还有一大家亲戚。亲戚都搬得找不着,有的都搬到外县了,想见一面都难。”

   “要建水电站,让我们搬,开始不愿意。可这是国家建设,我们应该支持。现在五亩河滩地都被水淹了,搬了之后分了四分山沟旱地,房子也没了。补贴款光说不给,以前说给我们重新安置,每人三十平米。到搬时才知道,每人给二十平方,还算上门面。”

   “我们一家三口。他爸打工伤了肺,只能在街上打零工,我这个小摊一天顶多挣三十块钱,有时候城管还罚。想要不罚就花四百块钱办个摊位证,我要有四百块钱就不出来摆摊了。”

    “我现在最担心的是孩子,他上初三,家里一下子变穷了,他也受影响,不好好学习。家里没水没电,每天晚上他都出去,有时夜里都不回来。我怕他考不上高中。”这位农家妇女边哭边说,泪水打湿了正在烙贴的油饼。她太需要倾诉了。

我们原来的日子很好过的

我就住在这里

    “在汉源,一个普通的农家,仅仅从事基本的农业活动,就能让他们达到小康的生活水平。”我们“江河十年行”跟踪记录的汉源人家宋元清说。这位县政协委员,今年又多了一个身份——移民。他工作于汉源县文体局,按照当局的移民政策,他受到了最高级别的待遇。不过,去年我去的他家那120平米的家已经被淹在了水中。

2008年宋元清的家

现在宋元清住的地方和每天的伙食

    在汉源,移民分为三个级别,机关干部、城镇居民、农民。机关干部可以分到150平米的房产,多出老城区面积的部分需要交纳650元每平米的费用,老宋在老城区有120平米被淹没的住房,现在按照规定需要交纳多出30平米近两万元的费用。城镇居民基本上是等面积置换,老城区的房产大都在100平米之内。农民的房产标准原是每人三十平米,后来改为每人二十平米,有关方面的解释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政府把安置房的底层建成了商业门面房,以解决农民搬迁失地之后的生存困境,门面房的价值当然高于普通住宅,所以要缩减人均面积。”采访中,多数农民在自家尚未完工的新房前对笔者表示了担忧:

房子的门:我一米七

床搬不进去,只好把墙砸了,搬进去后再重砌

没有完工的住地

   “一个小区,家家户户都有门面房,都是生意人,那有顾客哟!”值得一提的是,农民需要出钱购买自己居住的房屋,因为他们从宅基地和耕地的拆迁中得到了补偿。当然,如果经济条件有限,政府还是会提供贷款。

单位的新房

县委大院

    “这就是说,用自己的钱给自己盖房子,中间却多了个政府做中介,施工方是政府请来的。”经济导报的王颖春一句话点醒了农民朋友被房子搞混的脑袋。在一些建好的房子里,农民们入住不久,就发现房子屋面漏水,卫生间漏水,墙面裂缝太多,甚至基础沉降;附属设施不完善,道路不到一个月就破碎不堪了。刚刚做了城里人的农民们不知道该去找谁,天天等待着政府委托的施工方来维修房子,今天复明天,明天又一天。

曾经走进的汉源大渡河

今天大渡河

    正是得益于大渡河的滋养。汉源人特别是农民一直把大渡河看做母亲河,是这个慷慨的母亲滋养了他们两千多年,把他们养的悠闲自在。

汉源人沉浸在自然经济中快乐的生活,他们不知发展为何物,但发展却不会放过她们。有一天,他们突然发现,母亲河要淹没他们肥美的家园。汉源人在经过无力的抗争后,最终接受了这个事实。11月初,瀑布沟水库一期蓄水,大渡河水漫过了汉源县城751米以下的位置,最迟明年三月,二期蓄水将彻底淹没整个汉源老城。

在水库边玩耍的孩子

砸出钢筋可卖钱

    一期淹没的地方,大多数是农村肥美的河滩地,致使数万农民开始了有家无业的生活。拿固定工资的城镇居民日益觉得物价飞涨的厉害,“没有地可以种菜了,几毛钱一斤的蔬菜,呈几何级的上涨,现在已经几块钱一斤了。”老宋虽然作为机关干部,并没有多少积蓄。他现在还住在尚未淹没的老城区,家里房子被淹后,他打发老伴去成都找女儿,自己住在老城区的单位里。

乘风破浪搞搬迁

干劲随着水位涨

    因为,提供给移民的住房,目前为止,只建好了三分之一左右。

    然而,在老城区的街道里,处处张贴着鼓励移民的条幅,“搬进新家过新年,日子过得比蜜甜”,“二期清库我争先,不给国家添负担”等等,五花八门。

在水就要淹上来的情况下,大量的居民开始住进四面透风、采光良好的工地新家。

这样的匆忙,是为了追赶瀑布沟电站蓄水发电的计划,春季解冻,适合蓄水,否则再等一年,业主要损失一大部分资金。“这种压力来自省上对雅安市、汉源县的压力,也来自国家对四川省的压力。”老宋向笔者透露,“如果这个水电工程不能按时完成,国家在四川所有的水利项目,会受到不好的影响。”这些大型工程影响大,利润高,我们没有采访到官员,但可以想象,GDP和所需能源,这两大国家利益是汉源人要顾全大局的充分理由。

摆个小摊吧

菜摊

    我们来到汉源新城时,鞭炮声声,给人以过年的错觉。询问之后得知,很多新商店抢在元旦之前开业,为搬迁造势。新城建在名叫萝卜岗的山体上,是附近山脉海拔最高的地方,因为低处即将淹没。政府的宣传资料上说:蓄水后的水库是一个方圆84平方公里的西南第一人工湖,萝卜岗上的汉源新县城,三面环水,美如仙境。

    而在普通居民的眼里,萝卜岗是“一座荒山,经常掉石头。先期在这里建的中学,还没建好,就地基下陷”。

    老宋很担心新房子的安全,“住几年看看,不行就去成都找女儿。”在老宋现在住的地方,我们看到一箱子土豆。他告诉我们,现在他一天的饭就是十几个土豆。用他的话说,从小就吃,习惯了。

    地质专家杨勇指出新城建设的三大问题:

    一,山体不稳固,存在滑坡和泥石流隐患;

    二,生态承载能力较差,不利抗震;

    三,县城新址山体存在多道冲沟,地质不稳定。

   据杨勇介绍,汉源地处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第一台阶和第二台阶过渡带上,地质构造体现为断层褶皱特别发育,表现为地形险峻、岩体破碎,因而极易发生滑坡塌方等地质灾害,何况在这种脆弱的地质结构上大面积开挖切削山体。

    “我要是个领导,一定要水库先停止蓄水,从宏观和微观多重方面来规划一下汉源的移民。”一个记者动情地说到。

   生态学家徐凤翔说:“没有长远和系统的规划。十余万人的大事,搬迁之后以何为生?安置地点安全与否?怎么能如此不讲科学呢?”

   “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不是唯一的道理。把经济发展建立在政绩上,而不是人心上,是舍本求末的。汉源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是当地产业发展的基础,不能因为GDP价值低就被淹没。这些河滩地可是富庶了两千年的居民呀!”参加“江河十年行”的另一记者补充道。

   我们在汉源新城时,一个中年妇女认出了徐凤翔。徐先生最近刚参加过凤凰台锵锵三人行的节目,她一把抱住徐教授,欢迎徐教授来到汉源。这位女士是个小学教师,因为新房尚未完工,现只能住进工地上的板房里。但她对政府的水电开发给予了充分地理解。

   多好的老百姓,为了顾全大局,现在的日子过得那么艰难,却还表示这是国家的发展,应该支持。而他们未来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对于又是移民,又是地震灾民的他们,却还有很多未知数。

   12月月20日,是徐凤翔教授八十岁的生日。离开汉源时,这位老科学对年轻的记者们说,这样的发展到底符合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不符合我们中央提出的生态文明,希望通过你们手中的笔,引起人们的关注。也希望汉源老百姓能早日安居。只有安居,才能乐业。

新城里的年轻人

大渡河上高山出平湖

   我们则希望那位晚上做作业的中学生,早日能在自己的家里写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