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1-28
大约在2000年,我就听说一些专注于环境新闻报道的记者自发组织了一个论坛性质的活动,叫“记者沙龙”,每个月邀请专业人士就时下社会比较关心的环境问题给记者们作一次报告,然后记者们畅所欲言,与专家展开深入探讨。我的一些朋友就曾被邀请,据他们说,这个沙龙最初启动于2000年的夏天,每月一次,一个能容纳四、五十人的小会议室常常挤得满满的。据我所知,当时这种形式的活动无论在新闻界还是环保领域都还比较少见,但它的影响确是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能感受到的。
近几年,公众对环境问题日益关注,这与媒体逐渐重视有关环境问题的报道形成互动,很多对国人来说比较新鲜的概念开始见诸报端,在这个过程中,记者沙龙起到很好的作用,记者们在这里可以获得比较全面、客观,有助于新闻采写的环境知识,无论是动物学家讲的动物福利,还是草原生态学家认为的地球应是五颜六色,而非仅是绿色;不管是生态学博士提出的外来物种警告,或者国际能源专家极力推荐的清洁能源问题,还包括南水北调能否真正解决中国的水危机、修建青藏铁路能否减少对生态的影响等等,所有这些都为新闻工作者,包括一些民间环保团体工作者改进自身工作创造了一个有益的条件,减少了记者笔下文章出现常识性的错误。而且从读者或媒体受众的角度讲,他们从记者那里得到的信息更具科学性了。
提高环境新闻可信度和科学性是“记者沙龙”举办几年来取得的一项突出成绩,此外,在倡导公众对大型工程的决策应有参与权、知情权等方面,“记者沙龙”也做了很多工作。
北京京密引水渠畔的树要被砍了。一位志愿者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在沙龙上透露了这一消息。记者们一起想办法向有关部门反映,分头采访写稿,希望今后砍树的斧子不再举起;北戴河,有一块东北亚鸟类迁徙的重要湿地,一位记者得知要在湿地上建立一个国际会议中心,在沙龙上一说,大家又分头行动了。直到此事惊动了河北省主要领导,这片鸟儿喜欢游戏的地方被保留下来;北京郊区最大的一块湿地被开发商们觊觎时,记者们纷纷撰文告知公众,这片本已定为高尔夫球场的芦苇荡后来成为北京的第一个湿地公园;2004年,在没有任何透明决策和公众参与的情况下,北京动物园就被通知要搬迁,记者沙龙的记者的各种报道引起社会的关注,许多市民,尤其是一些孩子对这项工程发表意见,要求搬迁的决策过程公开的呼声很高,最终,搬迁的决定被撤回。
2003以来,是否应该留下最后的,自由流淌的河流,在社会上的争论很激烈。我知道记者沙龙在这场争论中不仅请持有各种观点的专家、学者、官员和移民到沙龙上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且在媒体上呼吁修建大坝,应该依照环境影响评价法,应有公众的参与。这些都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我也很高兴地看到,记者沙龙还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记者们在这里交流了信息;宏扬了我们中华民族百家争鸣的传统文化;一起为那些破坏环境,破坏自然的行为唤醒民众起动起来。
绿家园记者沙龙是一个无报酬讲座。这样的讲座能坚持四年时间的确不易,恐怕这也说明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对环境问题,对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始终没有丧失关怀,我希望看过这本演讲稿集子的读者也能加入到保护和改善中国环境的行列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