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外对话
刘鉴强
2007-12-12
厦门项目是否复建,取决于力量的对比,而与这份规划环评报告没有关系——即使它复建是打着这份报告的旗号。没有立法支持的规划环评报告就像一个金光闪闪的奖杯,人们仰望着它,却忽略了一点:它并无决定胜败的力量,它只是作为胜利的象征,谁胜了,它委身于谁。
厦门市民盼了6个月,终于盼来那份PX项目环评报告,他们希望这份报告能为自己和家人做出保证:生活在这个美丽的中国东南海滨城市的蓝天之下,而不是有毒化工厂的威胁之中。
12月5日公布的环评报告结论为,厦门市海沧南部空间狭小,区域空间布局存在冲突,厦门市在海沧南部的规划应该在"石化工业区"和"城市次中心"之间确定一个首要的发展方向。
其隐含的结论为:厦门化工工业区毗邻海沧新市区是不合理的,要么搬迁那个巨型化工厂,要么搬迁居民、停止建设"城市次中心",两者选其一。
这个报告让人感到安慰,但无法让厦门市民觉得安全,因为关键问题很可能不在于报告怎么说,而在于人们怎么用。人们对它期望甚殷,却是芳心错许,在目前的法律体系下,这份环评报告有从娘胎里带来的先天不足,并无决定乾坤的力量,尽管这是厦门市民和环保官员经艰苦努力才争来的机会。
厦门PX项目(对二甲苯)于2006年11月正式开工,原计划于2008年投产,届时将形成年产80万吨对二甲苯的产能,有望每年创造800亿元的产值。
今年3月,105名全国政协委员呼吁该项目迁址,他们认为,"对二甲苯"属危险化学品和高致癌物,对胎儿有极高的致畸率,有特别重大的安全性隐患,因此PX工厂一般不能靠近城市,至少要远离城市100公里。
而这个PX项目位于人群密集的厦门海沧区,距拥有5000名学生的厦门外国语学校和北师大厦门海沧附属学校仅4公里。项目5公里半径范围内的海沧区人口超过10万,居民区与厂区最近处不足1.5公里。许多科学家认为,PX项目一旦发生极端事故,或者是危及该项目安全的自然灾害,如台风、地震、海啸发生,导致危险化学品外泄,厦门本岛的上百万居民只有通过两座桥可以逃生,可能会有重大伤亡。
2007年5月,厦门市数千市民上街游行,反对这一项目,厦门市政府宣布暂缓建设。但没有任何权威部门对此发表意见。
重大转机发生在6月7日,一向敢言的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对新闻界通报,环保总局将立即对厦门市全区域进行规划环评。潘岳说,厦门海沧PX项目所在的海沧-嵩屿地区已形成化工石化工业区,但该区域还在规划建设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的海沧新城,使PX项目位于居民区附近,变成了高风险项目。
潘岳说,希望厦门市政府参考规划环评结论对现有规划进行合理调整,尽可能改变现有化工区紧邻居民区的局面。
潘岳表态之后,厦门市政府发言人说,海沧PX项目的建设与否,要根据区域环评的结论才能进行决策。
今年7月,厦门市政府选定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作为环评中介单位。一位不愿具名的内部人士告诉笔者,厦门市对环科院施加压力,以两岸关系为理由希望环评报告结论有利于工程复建。压力下,环科院仍做了比较客观中立的报告,但报告用语做了修改,虽然结论还是明确提出厦门市规划不合理,但用词较隐晦。
我想这也是让媒体做出错误判断的原因,比如《财经》杂志12月5日的报道,因报告中一句"从单一项目的环境风险看,已审批的石化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均在可接受程度。"就得出结论说"环评结论认为项目的环境风险均在可接受程度"。
如果对环评制度做一下了解就会知道,"从单一项目的环境风险看"是指目前通用的"项目环评"制度,即对单个项目而不是整体规划做出环境影响评价。根据《建设项目环评条例》,单个项目的审查标准仅是项目本身是否符合环保标准,难以对项目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和发展目标做出准确评估。打个比方说,如果厦门PX建在西北荒原,将是一个技术先进的好项目,但如果建在厦门,就可能是一场灾难。所以人们要求它"搬迁",而不是取消。
但环评报告说了什么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厦门人所盼望的那份规划环评报告,到底有多大力量?
简单说来,它没什么力量,只是一个摆设。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和公众熟悉的项目环评不一样,"规划环评"作为规划的一部分,不归环保部门审批,而是归地方政府和规划主管部门审批。
2003年颁布的《环评法》并没有明确哪些规划要编制环评报告书;即使需要编制规划环评,也没有规定审查程序;即使审查,也不是由环保部门,而是由规划审批部门执行。也就是说,厦门市的原规划不需要做环评;即使做了,审批时也未必审查环评报告;即使审查,也是取决于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而不是环保部门。这就是厦门能同时把海沧规划作为"石化工业区"和"生活居住区"的原因。
因此,规划环评没有能不能"通过"的问题,就看有关部门如何看待这份报告。虽然厦门市政府发言人说海沧PX项目的建设与否,要根据区域环评的结论才能进行决策,但没有任何法律禁止他们对这份报告阳奉阴违。
另外,从严格的法律意义上来说,甚至环保总局要求对厦门进行规划环评都是越界的,它只是尊重了民意,却没有法律依据。
很多迹象表明,投资方与当地政府决心复建,也有更多迹象表明,许多厦市民强烈反对这一项目。厦门项目是否复建,它取决于力量的对比,而与这份规划环评报告没有关系——即使它复建是打着这份报告的旗号。没有立法支持的规划环评报告就像一个金光闪闪的奖杯,人们仰望着它,却忽略了一点:它并无决定胜败的力量,它只是作为胜利的象征,谁胜了,它委身于谁。(刘鉴强,北京记者,伯克利加州大学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