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绿色空间 地球家园 重新认知地下水:值得被看见的资源

重新认知地下水:值得被看见的资源

来源:中国环境

2022-08-24

从太空遥望地球,“地球是一颗蔚蓝色的星球”这一认知便广为流传,深入人心。地球表面70%以上被海洋覆盖……别被这一表象“欺骗”。


实际上,地球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湿润,地球平均半径为6378km,地壳平均厚度为17km,而地球上所有海洋的平均深度为3.2km。是的,连地壳厚度的零头都达不到。如果地球是个苹果,那么地球上的覆盖的水膜比苹果皮还要薄。


地球可供我们利用的水资源更是远少于想象。我们日常生活依赖的淡水资源不足地球全部水量的1%,存在于河流、湖泊和地下。


根据《联合国世界水发展报告》(WWDR 2022),地下水约占地球液态淡水总量的近99%,河流湖泊中的淡水只占约1%。由于地下水聚集在我们脚下的岩石、土壤中,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常常忽视这一重要的资源。


地下水的形成过程到底是怎样的?它又为何如此重要?地下水监测工作是如何开展的?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大力支持下,本报开设“看见·深度”专题,从南到北,由东至西,深入白山黑水间、热带海岛上,带你一起重新认识地下水,让地下水被更多人“看见”。


你或许听过长寿村,但你是否知道他们的“长寿密码”来自地下水;你或许曾到网红温泉打卡,但你是否知道温泉也是由地下水天然出露形成。我们常常觉得地下水遥不可及,它却已经以各种方式深入到了我们生活当中。


地下水,学术一点的解释是指埋藏在地表以下各种形式的重力水。通俗来讲,就是存在于地表以下的水。


地球上的重力决定了牛顿头上的苹果往下掉得有多快,砸在脑袋上有多疼。重力、浮力、太阳辐射一起作为驱动力,使冰、水、气互相转化运动,让地球上的水资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水循环,地下水正是水循环中一个举足轻重的环节。


地表水由于重力作用渗入地下后,一部分会继续下渗成为深层水储存起来;一部分被植物根系吸收,通过蒸腾作用返回大气,或是重新回到地表,汇入河流。我们重点关注的,是存储在地下的这部分。


要知道,地层并不是铁板一块,无论是松散的沉积物还是坚硬的岩石,都有着大小不一的空隙,颗粒较大的空隙成为含水层,而颗粒较小的岩层如页岩等则成为隔水层,下渗的雨水、地表水等积累在含水层便形成地下水。


根据埋藏条件,地下水又可以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和承压水。包气带的学术解释为,潜水面以上到地表的部分。换一种让人容易理解的说法就是,大部分植物根系吸收水分的地带;潜水是指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深度比较浅;而承压水则是充满上下两个相对隔水层之间具有承压性质的水,往往在地下深处。


所以说,能被人类汲取利用的水一般是潜水和承压水,如果打井时在包气带水层就点到为止的话,流出来的大概率都是泥。


对于地下水的结构,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地下水监测业务主管田志仁给记者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可以把地表以下的结构看成一个蛋糕,里面一层蛋糕胚一层奶油,地下水就像奶油一样被夹在一层一层的蛋糕胚(岩石层)之间。”



对于全球各个地区来说,这笔“存款”都是重要的财富。地下水水量稳定,水质优良,这意味着它可以安全且经济地使用,无需复杂处理程序,是一种十分“靠谱”的资源。


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指出:地下水是我们最大的液态淡水来源,全球地下水开采量约70%用于农业生产,约30%的灌溉用水是地下水。它支撑着饮用水供应、环卫系统、农业、工业和生态系统。


不仅如此,地下水“存款”还为人们提供了许多额外的“利息”,例如地热发电,增加地下储水量以改善供水安全,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


地下水对于我国同样至关重要。我国地下水总储存量约52.1万亿立方米,可开采地下水资源占水资源总量的1/3。我国70%的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来自地下水,95%以上的农村人口饮用地下水,40%的耕地使用地下水灌溉。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南方水网密布,地表水充沛,那么地下水储存量肯定也少不了。


不过,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北方地下淡水储存量占全国95%,而南方仅占5%。这是由南北方不同的地形特征决定的。北方地下水主要储存于平原、盆地,含水层像一个个大水盆。南方以丘陵山地为主,地下水只能流动于小盆地、溶洞、石缝里,难以大量储存。


正是由于地下水分布广、水质好,对于地下水的开发利用越来越普遍。然而如同只取不存会让银行破产一样,长期超采会使得地下水水位不断下降,进而影响城乡供水安全。当抽取的地下水量超过大自然补充的水量,原本水分所占的空间会在抽取后形成空隙,造成地面下陷,引发一系列地质灾害,引发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



此外,污染问题也是地下水资源面临的另一危机。工业排放污水、农药化肥施用、生活垃圾污染等,都会对地下水造成一定的污染。而这种污染基本是不可逆的。


“地下水不同于地表水,对于地下水污染,我们首先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田志仁告诉中国环境报记者,地下水一旦污染,修复治理要困难许多,大量的资金投入带来的效果往往却不尽如人意。


地下水的不可见,也让其污染的情况具有较大隐蔽性。因此,对于地下水的持续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监督防止地下水污染职责从原国土资源部划转到生态环境部,相关监测职能也由生态环境部门组织开展。


为促进地方政府采取措施保护和改善地下水环境质量,2020年,生态环境部组织完成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点位设置,并于2021年开始稳步开展监测评价工作。


例如2021年12月底,京津冀治理区浅层地下水水位较2018年同期总体回升1.89米,深层承压水水位平均上升4.65米等,都是通过地下水监测工作得来的好消息。


那么,既然整个地下水体系是一个复杂且神秘的系统,看不见也摸不着,地下水监测是如何开展的?为解开这一疑问,中国环境报记者跟随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前往一个个采样现场,这期间又遇上了哪些“悬疑事件”?“会呼吸的井”“凭空消失的井”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