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的行动 环境论坛 我们的记者沙龙

 我们的记者沙龙

汪永晨

2003-12-26


 

 

一提到洪水,常常被我们形容成了洪灾,洪水猛兽……

然而2000年6月《中国青年报》上的一篇文章却用了这样的标题“洪水变洪财”。文章中解释:洪水是大自然自身的一种形式,如果被我们人类合理利用还可以变为洪财。近年来,洪水之所以越来越横行,是因为我们人类把太多的湖泊、湿地变成了“良田”,使得这些原来蓄洪的“大缸”变成了“盘子”。而宝贵的淡水资源,也在大自然以大水的形式自我调节时,被迅速地赶到了大海。洪水过后,本该再漫漫滋润土壤的水,人为的被提前赶走了。用经济学家的算法,湿地的价值如以100来计算,围湖造田产出的粮食,只用了湿地本身价值的9%。多少年来,我们就是在忽略了91%而不计,而只要了其中那么小的一部分。不能不说,我们人类对自然的了解,是在无数灾难的降临后才逐步认识的。写这篇文章的记者在文章的最后说:洪水不等于灾害,保护自然不只是一句口号,在我们对大自然还缺乏了解的时候,写出的文章难免少了很多最基本的常识,甚至会导致一些人做出违背自然规律的事。

2000年盛夏,绿家园记者沙龙正式起动。一个月一次,请懂得自然,了解自然,在与自然相处中有经验也有教训的人,为记者讲述他们对自然的认识。动物生态学家讲:动物也应有自己的福利;环境科学家说:百姓应有环境知情权、企业应信息公开化;国外项目官员提示:排污权可以交易;草原生态学家认为:地球应是五颜六色的,而不仅仅是绿色;生态学博士提出:我们已面临不可忽视的挑战:外来物种的入侵;国际能源专家告知:什么是清洁能源;环保官员分析:中国南水北调的利与弊;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困惑:退耕还林中存在着的问题应该怎么办。等等,等等。南水北调,能否真正解决中国的水危机,修建青藏铁路,能否减少对生态的影响,了解了生态知识的记者,再拿起笔来,少犯了不少常识性的错误。

绿家园记者沙龙,是一个课堂。已关注环境的记者,在这里提高着自己对自然,对环境的认知水平,对环境问题缺乏认识的记者,在这里提高着自身的环保意识,加深着对自然的了解。

绿家园记者沙龙,是一个平台。在这里,记者们交流着信息,相互着了解,培育着友谊,探讨着行动。北京京密引水渠畔的树要被砍了。一位志愿者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记者沙龙的记者们得到这个消息后,大家一起想办法向有关部门反映,分头采访写稿,希望今后砍树的斧子不再举起;北戴河,东北亚鸟类迁徙的重要湿地上要建立一个国际会议中心。一位记者知道了这件事,沙龙上一说,大家又分头行动了。直到此事惊动了河北省主要领导,终于使这片鸟们喜欢游戏的地方,保留了下来;北京郊区最大的一块湿地被开发商们觊觎时,记者们也没闲着,以自己的使命感和便利条件,最终使得这片本已定为高尔夫球场的芦苇荡,成了未来北京的第一个湿地公园。

一位记者到云南昭通采访,听说那里黑颈鹤在逐年增多;听说那里的老百姓在自己还吃不饱肚子的情况下,保护在那里越冬的黑颈鹤。信息传到记者沙龙,马上有了回应,申请参加云南昭通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以自己的一份力量,保护我们人类的朋友黑颈鹤者有之;扶助当地贫困学生上学,让护鹤者能掌握更多的知识者有之;在报纸、电台、电视上为“黑颈鹤的守护神”大唱赞歌者更有之。

为绿家园记者沙龙做出贡献的每一位都知道,这是一个无报酬讲座。而两年来,凡是被请到的人,无论是首席科学家还是行动的参与者,无一例外地接受了我们的邀请。一位老专家说,这是我的责任;一位年轻的学者说,这是传播文明的一个重要渠道;一位政府官员说,保护环境是每一个人的事,媒介是一座桥,它沟通的是上下左右,四面八方。我八小时以内是环保官员,八小时以外,我也是一名环保志愿者。这应也是每一位讲者的共识。

2002年绿家园记者沙龙和中国青年报绿岛联手,使得记者沙龙成为更多记者的“加油站”。现在我们把三年多来专家、学者和官员、行动者们的讲演稿汇集成册,希望有更多的人和我们一起走进人与自然的课堂,构建信息交流的平台,和我们一起争做一个合格的地球村的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