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的行动 环境论坛 动物园遭遇非典

动物园遭遇非典

2003-06-26

主讲人 蒋志刚 刘昕晨

 

主持人:北京动物园和全国动物园协会最近都做了一些调查,得到了一些令人吃惊的数字:非典以来,动物的处境比人还惨,有人将猫从六楼扔下来;野生动物园的动物没有吃的只好互相残杀;这中间有些是记者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5月底,科研人员从6只果子狸标本中分离到3SARS样病毒,从1只貉标本中分离到1SARS样病毒。其中从果子狸标本中分离的1SARS样病毒进行了基因全序列测定,它的基因全序列分析显示:SARS样病毒与人类SARS病毒有99%以上的同源性。可是,在世界卫生组织对这项研究还在提出质疑时,我们中国的各大媒体这类标题已占据了大幅版面:《非典研究取得重大进展,果子狸身上找到SARS元凶》、《非典元凶锁定果子狸》、《非典罪魁祸首找到了,SARS病毒来自果子狸》,就连一家科技日报都大字写出《都是果子狸惹得祸》。我在北京晚报上看到了“果子狸的申诉”。病毒害产生的原因还不清楚时,记者就拿这样一些大标题吓唬我们的公众。

4月份到6月游客量,北京动物园下降了99%,全国动物园的游客下降了90%,福建动物园,本来动物一天的食量是一天5公斤牛肉,还有鸡肉,鸡蛋等。因为他们很大部分收入是靠门票,现在没有钱,吃不饱的动物只能自相残杀,大动物跟小动物抢食吃。

人类和动物到底应该是什么样一种关系?今天我们真的想通过沙龙,通过我们在座记者手中的笔、镜头和话筒,告诉我们的公众。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动物园还没有一例确实的证据动物把病传染给了人类。相反,我们人吃剩的苹果核,梨核,或者把痰吐到了猴山、熊猫馆,从而使动物染上了人型结核。最近,因为媒介的大量报道,北京动物园的果子狸,已被关紧闭了。

中国动物园协会李翠华: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和大家一起谈论SARS病和动物的关系,结合报纸的一些论调,说果子狸是原凶,还有野生动物不能接近,各种说法吧,我们在514日之前,对全国各地凡是有SARS疫情的城市的动物园做了一次调查。我们想弄清楚非典和野生动物有什么关系? SARS流行期间,有多少职工,有多少动物,染上了非典?有多少动物发生疫情,调查结果非常吃惊,和现在报纸上说的截然不同。在我们调查的24个动物园,66万只动物中,动物和动物园的职工包括饲养员,没有一例非典。包括其它流行病,感染,目前都没有。我今天把结果告诉大家,并想说动物园现在非常安全,可以尽管放心的去参观。

我们调查动物园的地点包括:北京,上海,重庆,常州,合肥,兰州,广州,内蒙古,长沙,银川,太原,广西,西安,成都,武汉,长春,石家庄,沈阳,南京,郑州,南昌,保定。

 


 

蒋志刚:人畜共患疾病是目前人们关心的一个问题,人的生理结构与动物的,尤其是与哺乳动物的生理结构相近。一些传染病可能从野生动物、从家养动物传染给人,也可能从人传染到野生动物。

人畜共患疾病是各国政府严格控制的传染病。一旦发生疫情,国家就会采取严格的防疫措施。像动物园这样的地方属于卫生检疫条件好的地方,因为动物园里的动物与野生动物已经隔离了,它们生活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中。而且动物园里动物的圈舍、食物都经过了消毒。一般来说,动物园展出的动物是健康的,要不然动物就会被隔离。患传染病的动物要隔离,这是动物园的规定,因此,相对来说,动物园是安全的,比一些饲养场都安全,大家没有必要因为从果子狸身上发现了与SARS病毒相似的病毒就对野生动物产生恐惧心理,不敢和任何野生动物接触了。

很多人都有病,但是表面上看不出来,许多疾病都可能传染,但我们还是要和人接触,主要问题是要注意防护。动物园是一个防护措施较好的地方,只要你不爬栏杆,不投食,不靠近展出的动物,动物就不可能伤害你。一般有传染病的动物,动物园的兽医能检疫出来。但是,我要强调一点,那就是人也没有必要和动物亲密无间的接触。目前一些文学作品,摄影作品,特别是一些电视频道,提倡人与动物亲密无间的接触。我认为这一点不可取,那是炒作热点。比如鲨鱼,一般人都不敢接触,只有那些熟悉鲨鱼和水性的人,才能与大鲨鱼亲密无间地接触。驯虎,驯狮也一样,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模仿,每一个人都能与狮虎亲密无间相处的。例如鸵鸟,看起来鸵鸟很友善,但是你参观时,不要靠得太近,否则,鸵鸟一发脾气,踢你一脚可能使你头破血流。各位朋友,应与动物,特别是与野生动物保持一定距离。在动物园里这个安全距离在设计圈舍和鸟笼时已经考虑过了,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动物伤害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人伤害动物,传播疾病。与野生动物保持一定的距离,也是尊重动物,保护动物。

由于SARS,现在动物园游客少了许多,其实上这个地方走走,环境还是满好的,至少空气很新鲜,可以调节情绪,扩大视野。起初在西方国家的动物园并没有今天我们看到的动物园这样好。那时西方的动物园里,像老乡抓一个野兽藏在院子里让人参观一样。那时的动物园,只是一些临时关动物的铁笼。后来,动物园里的动物从关在铁笼里面,发展到放到有铁栏栅的房子里面,又发展到半开放式的动物园,再发展到像北京野生动物园那样的完全开放的,将野生动物放开,而将游人关在浏览车里的野生动物园。这说明动物园的展览方式或者我们对待动物的方式变化了,出现了模仿野外生态环境的展出。

我们一直在改进动物饲养方式和展出环境,给参观者提供更多的野生动物和自然生态环境方面的信息。人们最初搞动物园是为了满足大家的好奇心,大家对动物或者对人类的近亲,比如对猿猴很感兴趣,因为它们很像我们,鼻子眼睛眉毛都很像我们。我们对它们为什么像我们感兴趣,我们想看看它们怎么生活。于是,动物园一直在尽量模拟动物在野外的生存环境。 

 此外,动物园对中国和世界的生动多样性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野生动物并不是那样容易饲养和繁殖的,这需要专门的技术,专门的饲养设施。像刚才说的我国20多个动物园饲养了66万多只动物。各种动物都有,有珍稀的动物,也有濒危的动物,有的动物群体大,有的动物群体小,说明我国动物园的饲养人员和兽医防疫人员都是有经验的。养殖动物需要专业的知识,动物园是专门的动物饲养场所,所以动物园在动物饲养、防疫检疫方面有很好的经验。所以,我们说动物园是野生动物,特别是珍稀野生动物保护的场所。在生物多样性公约中,保护生物多样性有一条重要的措施,叫迁地保护。动物园是迁地保护的一个重要场所。

人与动物的关系非常复杂,我曾经给《人与自然丛书》的《人与动物》一书中写了一个前言,标题是《一个没有开头没有结尾的故事》,我想用这句话概括人与动物的关系。人是从动物界演化来的,但是我们找不到从哪个时刻人类真正脱离了动物界,你要能够找到类人猿变成类猿人的那个时间点,那么我们就可以把人与动物的界线划清楚了。但是我们目前找不到,可能永远找不到。人与动物的关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结束,我们人类还要继续繁衍下去,人生存一天,动物也会生存一天,这个过程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

在早期的人类社会中间,或者说人类还没有脱离动物,那时候人和动物也一样,两个基本的驱动力一是自身的生存,另一是繁衍后代。目前动物界还是这两个原动力在驱动着。大家知道灵长类在自然界是很弱小的,它可能被猛兽、猛禽捕食。所以,灵长类不敢脱离它的隐避场所,也不赶下树。后来地质环境变化,一些森林消失了,没有树了,气候干燥了,这时候灵长类不得不下地,那是很痛苦的过程。因为灵长类适应攀援,下地后,手不能用来支撑身体的重量了,必须慢慢站起来,看前面有没有食物,有没有猛兽,你站得高就看得远,这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这就是早期的人类。

那时候的人主要是杂食性的,主要吃野果、树叶、昆虫。后来学会了用火,可以烧烤一些东西。慢慢有了动物蛋白,营养改善了,人类的大脑、四肢、骨骼和体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育。慢慢产生了语言,学会了使用工具,这才慢慢演化成了现在的人。我们现在和野生动物的关系越来越远,但是早期的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野生动物。类人猿可能是食腐肉的,到后来,围捕一些大型动物。如披毛犀、象、野牛等。

人类早期的生产方式一个是狩猎,另一个是采集,采集野果、树叶、蔬菜,甚至野稻。早期的人类靠这些生存,但这些物质的采集狩猎充满机遇性。有时候饥一顿饱一顿,于是人就开始种一些作物,驯养一些动物,就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原始的畜牧业,这样人和动物的关系就越来越远了。人发展到一定的时期就有了箭,猎枪,能够猎杀猛兽,提高了狩猎效率。近代,野生动物早已经不是我们主要生活资料来源。目前,我们将野生动物视为我们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人类追求的目标是生活在一个鸟语花香的环境里。另外,我们驯养动物,动物家养化的工作一直还在进行。因为我们以前驯养了动物,产生了不少的家畜品种,包括猪和鸽,鸽子还有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形状,这些鸽的品种都是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农业和养殖业的多元化过程一直没有停止,包括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一直在提出农业多元化的问题,鼓励农民驯养新的家禽家畜,如梅花鹿、马鹿,还有鹌鹑、鸵鸟、七彩山鸡等。

这几天很多报纸都在谈论与野生动物有关的话题,前几天广东日报、科学时报、中国商报、华尔街日报,还有美国莱德瑞德报业集团,采访了我。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关于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问题。禁止食用野生动物,是出于良好的心愿,我也赞成。但是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野生动物,每个人关于野生动物的概念可能不一样。我在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的座谈会上谈了自己的观点。前天我还参加了国务院法制局的一个有关立法座谈会。我们针对野生动物立法,一定要首先搞清楚法律适用的范畴,适用的对象。如果不搞清楚法律适用的对象,不搞清楚什么是野生动物,一旦立了法就可能难以执法。

野生动物不仅仅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象、狮、虎、鹰这些动物,还包括虎纹蛙、石蛙等,还有对虾、黄鱼、带鱼等,都是野生动物。海洋水产品是人类最重要的动物蛋白质来源之一,这些海洋水产品中大部分是野生动物。目前国外尚无不吃野生动物的立法。在搞清楚野生动物的概念之前,我们应当提倡不吃野生动物。首先,禁止吃国际法和国内法律明确规定保护的野生动物,这一点大家可能会达成共识,不能对这些野生动物的生存造成危害。其次,我们不要吃来源于野外的野生动物,特别是野生的虎、果子狸等。这些野生动物的数量都在下降。包括黄麂、黑麂,野生梅花鹿只剩几百只,黄羊在中蒙边境地区也有几百只,很少有大群黄羊进到我国来。我国的高鼻羚羊已经灭绝了。所以我们不但不能吃,而且要加强保护。另外,我们不要吃那些未经过合法生产程序、没有经过检疫的野生动物。现在有部分野生动物是根据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合法养殖的。野生动物保护法鼓励科学研究,鼓励驯养繁殖,这不光是中国立法者的观点,也是世界流行的观点。生物多样性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人类对生物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要在保护的前提下持续利用,不是绝对的保护。目前人类不可能脱离野生动物,对一些有养殖前景的,对有利用前景的野生动物,应当在合乎世界潮流的前提下,按照国际法、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食品法、卫生防疫法的要求进行保护和利用。

野生动物可能带病,实际上这个问题很多人都知道,学动物学的人知道,学畜牧兽医的人知道。只是很少有人在意这个问题,SARS爆发后大家才感到恐慌。寻找病源时,发现SARS可能来自野生动物。实际野生动物可能带来的传染病早就有了,像鼠疫。鼠疫是啮齿动物传播的,因为我们不可能检查每个老鼠或旱獭。剥制处理旱獭皮张时,吃旱獭肉时,都可能染上病,并可能将病传染给周围的人。

一些记者非常爱护关心动物,这很好,仁者爱人,仁者也爱动物。我们爱动物,保护动物,但是我们必须与野生动物保持一定的距离。大部分记者没有机会真正接触动物,尤其是自然界的动物,很多人都是从画册,从电视上看到野生动物。

目前世界各国还都没有把动物同人一样的平等对待。通常人们将动物视为财产,人和动物有区别,动物没有人那么高的智慧。例如,动物就不懂得交通规则。但是,我们要爱护动物,特别是宠物,因为宠物完全生活在人类提供的生活环境之中。宠物的主人有责任为这些动物提供清洁的饮水和食物,并对宠物的行为负责。我们只能把自己的自由权利建立在不能伤害动物的自由,不能妨碍动物的自由的基础上。动物可能给我们带来疾病,也可能伤害我们,宠物也可能给我们带来疾病和伤害,但不能拿人的理性要求它,怎么办?这就是要对动物进行必要的管理。

最后,再强调一遍,动物园作为展出动物的场所,有防护措施,只要大家按照动物园的浏览规则参观,动物园是安全的。希望今后有机会和各位记者多聊聊,希望大家多看一点书,也看看专业以外的有关动物的书。

 


 

刘昕晨:我现在有一个感受,就是大家为什么要坐在这儿?不坐在屋子里?非常时期,是SARS给人们带来了科学的观念,因为外面通风,因为我们之间要接触,接触的时候应该有一定的距离。因而今天引出的一个话题就是和动物接触也要科学,这就是科学的接触动物。

SARS出来之前我们可能不注重这点,我们有会议室不会跑到外面坐,有空调也不会享受自然风,为什么今天会这样? SARS的突如其来,也是对每个人掌握科学常识的考验,依靠科学就能战胜SARS。依靠科学,我们可以避免很多灾难,因为科学使人类得到发展。   

接触野生动物也是一个科学的问题,因此叫科学的接触。在我们国家无论是动物园,还是野生动物园,在场馆设计和饲养动物的时候,都有严格的规定。我们需要饲养员接触到什么程度?我们需要游客接触到什么程度?都有规定。我们刚才看后面的这个馆,外面还带一个围栏,它不仅仅要保护人的安全,还需保护动物的安全。

刚才蒋先生讲到人畜共患病,现在在我们人和动物之间大概有120多种。有的病已经有几千上万年的历史了。现在,我们人类已经掌握好多人畜共患病。这个传染不是单向的,很多是双向的,动物传染给人,人传染给动物。刚才讲到,人脱离了动物界后,从生命个体来讲,我们跟动物一样,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但是从思维等其它方面的发展又有不同。而我们常常以人自己的眼光看动物,这样我们就变成“大人主义”。

刚才我讲有一个距离,猛兽类也好,其他动物也好,接触都应该有一个距离。饲养员接触也有一定的距离,不是说饲养员天天接触动物就可以紧密的接触。在动物园表演的动物终归是少数,更多的是饲养的动物,它还保持着一定的野性。动物也怕人。你想,人立起来,高的象姚明两米多,挺吓人的。老百姓开玩笑的说,牛眼睛里的人要高,鹅眼睛里的人要矮小。所以鹅要去拧人,牛轻易不敢伤害人。在野生动物园的散放区里,我们的饲养员要接触一只长颈鹿也好,一只羚羊也好,都有一个警戒距离,绝对不允许超过这个警戒距离,不然人可能受到伤害,动物也可能受到伤害。在我们所有的动物园里,参观的距离、室内的距离、屏障、笼网、包括它的栏杆、玻璃,都以保证各自的安全,采取了科学的手段和措施。

第二点,说到宠物传播SARS的问题,其实有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全世界饲养的狗有多少?有两亿只,深入到各个家庭,狗和人是不是有共患病?有啊。如果狗得了狂犬病,人被它咬了一口,就有可能患上这种病。这可是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传染病,只要发病,死亡率是100%。我们养了好多狗,家庭有人被狗咬了,马上去打疫苗。有可能传染,但我们有防范手段。加上进行的是封闭管理,封闭的生活,它没有接触外界的机会,你能保证它是在安全的情况下和你共同生活的。我是作野生动物饲养工作的,十七、八年前,我们曾饲养过大量的毛皮动物,有人们所说“一丘之貉”那种貉(hao)子,一个饲养场要养几万只。因为饲养量很大,所以50年代有个规定,养貉(hao)场不能养狗,因为貉与狗有共患疾病,认为养狗就会把病传染给貉因为貉是经济动物,发生疾病损失会很大。

我们野生动物园现在的动物90%是来源于人工饲养繁殖的。它们可能是50年代进入到动物园的,现在已经繁殖40年了,一代一代生活在这种环境下,已经完全失去了生活在野外的野生动物的定义。狗的祖先不是狼吗?不是来自野外吗?利比亚山猫是猫的祖先。已经由人类驯养了两千年。那么猫狗和家畜有什么区别?

有的报纸说,SARS病毒和野生动物有关,与家畜宠物无关,这是极不科学的观念,不科学会带来很多问题。我们说有很多人畜共患的疾病,例如:碳疽,布氏杆菌病等等。我曾经在内蒙古草原插队4年,我们那放羊人有80%得布氏杆菌病,就是由羊传染给人的。由于当时防疫工作是落后的,人们对这种病的检出率又很低,羊群里有羊受布氏杆菌感染,羊倌又不注意,就感染上了。70年代初期,防疫部门开始注重这一问题,采取了有效的防疫措施。现在到草原去,老百姓患布氏杆菌病的少得多了,跟牲畜紧密接触的兽医患病的也少得多了。这说明只要讲科学,传染病是可以战胜和防治的。

我想再说说果子狸。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我们知道果子狸有9个亚种,分布在全国20个省市。全世界看,最南端分布到加里曼丹岛。这么多亚种,这么广的分布区,你研究的果子狸是哪一个亚种?没有讲清楚。搞流行病调查,不能说就是一个人。一个人包含很多信息。是河北人,是北京人,是广东人,还是非洲人。第二点,果子狸从哪儿来的?两种可能,一种是来自野外的,一种来自驯养的。假如就是来自人工饲养的,饲养了几代?是刚从野外来的?还是繁殖了二代三代?这完全是不同的概念。如果说,我研究的果子狸就是第一代的,就养了半年多,那病毒是不是至少在它身上带了半年?此外,之所以叫冠状病毒没有叫SARS病毒,是因为同SARS病毒有99%的相同。99%就是一回事了吗?不是。在遗传上1%的差异相当大,黑猩猩和人也只差1%差别,我们能说我们是黑猩猩吗?

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例真正养果子狸的人患上SARS病的。这又说明两个问题,我们现在发现果子狸带有冠状病毒,不是SARS病毒。还有,在野生动物中,很早就发现冠状病毒的存在了。在我们研究动物疾病时知道,冠状病毒容易引起肠道疾病,人很多疾病也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我记得哲学家费尔巴哈说过:动物是陪着人类成长的过程中一起成长的,其实人是在和动物共同生长的过程中进化到现在,从某种角度来讲动物对于人类就是神。只有凭借动物,人才能超乎于动物之上,只有在一些动物的保护之下,人类的种子才能发芽滋长。动物给人类的太多了。人们形容一对恋人是鸳鸯,。许多文学作品都在用动物做比喻。动物给人灵感、动物给人类很多生存的机会。人类才诞生200多万年,而啄木鸟在地球上已存在了五千万年。老祖宗都不尊重,怎么能进化到现在?人类不是征服自然了,而是要遵循自然,要跟大自然和谐相处。

野生动物和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命题,是一个没有开始也不会结束的故事,这个故事还要讲下去,世界各地的人会一起讲下去。

蒋志刚

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所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和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动物学报》副主编、《生物多样性》副主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委员,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存活专家委员会(IUCN/SSC)专家。中国科学院“九五”重大项目主持人。

蓍有《人与动物》、《保护生物学》等书。

 

 

 

刘昕晨     

     北京野生动物园总工程师 副总经理,国际湿地公约(中国)高级顾问。                1986年1月创建世界最大的东北虎繁育基地---中国横道河子猫科动物饲养繁育中心, 1996年1月创建闻名中外的黑龙江东北虎林园。2000年8月参与北京野生动物园策划、规划、筹备工作。

           1985年与人合作撰写《野生动物饲养法》;1996年撰写《野生动物育种学》;1995年与人合译《IATA活动物运输规则》

 

200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