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的行动 环境论坛 发展绿色─有机食品 打破绿色技术壁垒

发展绿色─有机食品 打破绿色技术壁垒   

2002-08-01


                      主讲人 吴文良  乔玉辉  孟凡乔

              

 

摘要:本文分析了国内外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产业、打破绿色技术壁垒的途径和措施,并对发展绿色─有机食品的区域战略、主导产业战略和企业战略提出了建议。最后介绍了中国农业大学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教学和出口认证工作。

 

一、中国绿色─有机食品发展概况

(一)中国绿色─有机食品发展的主要成效

    中国于19905月由农业部推出绿色食品工程,当年批准127个商品,1991年和1992年分别批准83个和65个,1993年增至217个,1994年为88个,1995年以后每年批准的数量不断增加,1999年达598个:19901999年累计批准2487个,其中粮油类占25.1%,饮料类占23.9%,畜禽蛋奶类占20.1%,果品类占16.6%,蔬菜类占15.8%,酒类占10.8%,水产类占2.2%,其它类9.9%1999年共有742个企业、54.8万职工生产1353个绿色食品,国民生产总值达494.3亿元,总产量1105.8万吨,种植和养殖面积达237.56万公顷,比前几年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一些国内著名的大企业和名牌产品积极申报绿色食品;加工产品的发展带动了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使相当一部分绿色食品企业进入了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初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涵盖产地环境、生产、加工过程、包装、储运和专用生产资料等环节和类别的绿色食品质量标准体系框架。目前,已制订和颁布了一批标准和准则,其中以农业部名义颁布的国家行业标准29项。开发和管理步入了规范化的轨道;绿色食品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建立了一套覆盖全国的管理和监测工作系统,中国绿色发展中心在全国30个省区和直辖市委托了38个绿色食品管理机构,9个国家级的食品质量检测机构,以及56个省级环境监测机构,从而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的绿色食品工作系统。

中国绿色食品出口发展迅速,1997年出口总额达到5.85亿元,1998年比上年增长了23.92%1999年较上年翻了一翻,达到2亿美元,其中AA级绿色食品就达49486万元。1998年有机食品的出口额超过1000万美元;1999年超过1500万美元。

截止2001年底,共有1217家企业2400个产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其中A级产品2347个,AA级产品53个。2001年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产品数比2000年的1831个增长31%。从产品结构看,仍以粮油、蔬菜、畜禽蛋奶、饮料类产品为主,其中粮油类产品占27%,蔬菜类产品占18%,饮料类产品占15%,畜禽蛋奶类产品占15%。在现有产品中,加工产品仍占70%以上,初级产品不到30%。

我国1984年开始有机食品的研究工作,1994109日,国家环保局面成立中国有机食品发展中心、发展指导委员会、颁证委员会。这是有机食品研究、开发和认证的专门机构。1998年,50多种产品取得有机食品证书。据不完全统计,有机食品产量达28000吨,种植面积超过2万公顷。中国有机食品研究机构有5个,贸易公司12个,30多个生产基地,20个加工厂,3个有机肥料生产厂。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已建立起和国际惯例相一致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和认证检查体系,也就是AA级绿色食品。1998年批准使用AA级标志的产品有4个,1999年增至7个,1998年使用AA级标志的产品有22个,1999年为13个。

(二)近年中国绿色───有机食品发展的主要特点

1.总体发展加速并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进入新世纪绿色食品工作面临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2001年初,农业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一方面积极配合和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一方面围绕“质量与发展”的工作主题,以及年初确定的“确保质量、扩大规模上提高素质”的总体思路开展绿色食品开发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全国绿色食品继续呈现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局面。

    为了进一步指导、推动全国绿色食品发展,2001年农业部颁布了《关于加快绿色食品发展的意见》。这个《意见》系统总结了绿色食品十年来开发和管理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明确了绿色食品工作的定位,提出了加快绿色食品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工作原则,研究提出了加快绿色食品发展的主要措施。

    近年来,绿色食品开发出现了三个积极的变化:

    一是绿色食品工作受到中央、农业部和地方政府的重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农业部将绿色食品作为“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地区将绿色食品工作作为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实施西部开发、迎接“入世”挑战的一个有效载体加以推动,有些地方还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常规工作来抓。

二是一些名牌企业和知名产品继续积极申报绿色食品。2001年,又有一批大型企业(包括部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被批准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在1217家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中,有48家是国家首批的151家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占32%。   

三是绿色食品的主导产品及区域集中布局逐步形成。在粮油类、畜禽蛋奶类和饮料类产品中,均已形成主导产品。如大米产品已有210个,占粮油类产品的31.6%,奶及奶制品产品数为252个,占畜禽蛋奶类产品的 70.4%,饮料类产品中,茶叶有151个,占41%。从区域布局看,黑龙江、江苏成为绿色食品大米集中产区,内蒙古、黑龙江为绿色食品乳制品集中加工区,湖南、福建为绿色食品茶叶集中产区,北京、山东、福建已成为绿色食品蔬菜集中产区。

2.技术保障系建设有了新的进展

    1)技术标准体系。截止年底,已由农业部发布的绿色食品标准共计52项,其中基础性通用标准有7项,包括环境质量标准、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使用准则、动物卫生标准,大类产品标准45项;已审定、待发布标准33项,其中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30项,产品标准3项(蔬菜、茶叶和包装技术)。从标准制定水平看,AA缓绿色食品标准等效或等同采用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标准、欧盟EU209291号标准;A级绿色食品参考世界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欧盟、美国等国家和组织的标准制定,卫生安全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2)质量监测体系。2001年,中心发布了《绿色食品监测机构委托管理办法》,以进一步加强对绿色食品监测机构的建设和管理。按照“择优选用、业务委托、合理布局、协调规范”的原则,对农业部肉及肉制品质检中心(江西南昌)、农业部动物卫生质量监测中心(青岛)两家部级质检中心进行了资格确认和业务委托。至此,56家具有省级计量认证资格的环境质量监测机构和11家获得国家级计量认证资格的食品质量监测机构组成了覆盖全国的绿色食品质量监测体系。

    3)质量认证体系。为了进一步提高绿色食品认证工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2001年中心在改进和优化认证程序和检查监督制度上加大了工作力度,就认证工作制定了十多项具体制度。另外,中心加快了与日本、德国、美国有关认证机构开展双边或多边认证工作合作的步伐,以消除国际贸易技术壁垒。

4)市场服务体系。重点抓了信息网络建设、生产资料推荐应用以及出口贸易服务工作。信息网络建设主要是增加信息量,加快信息更新速度;生产资料推荐使用规模有了扩大,截止年底,共审核推荐绿色食品生产资料60个,包括肥料30个,农药9个,饲料及饲料添加剂17个,食品添加剂3个,包装材料1个;为促进绿色食品出口贸易发展,为绿色食品出口企业牵线搭桥,中心和地方绿办在市场信息、技术标准、认证管理、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了服务工作。

3.加强了机构队伍建设

    在机构建设上,恢复了海南省绿办,新委托了黑龙江省绿办、宁波市绿办。目前,全国共有40个绿办(中心)。2001年,中心分别组织了两期全国性的绿色食品培训班,对40个地方绿办标志管理人员进行了全面的培训、考核和换证工作。

    绿色食品近年里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从整体上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发展仍不平衡。黑龙江、内蒙、山东等少数地区绿色食品开发占全国总数的70%以上,而其他省区发展仍然较慢,产品开发总数合计不到全国的30%;二是少数企业和产品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不规范,对获证企业和产品后续监管需进一步加强。

 

二、国外绿色─有机食品发展概况

    国外没有与中国绿色食品对应的概念,只有有机食品。我国的绿色食品大致相当于发达国家一般食品的安全标准,有的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标准还要高于中国的绿色食品标准。在此仅以有机食品为例加以分析。

(一) 国际有机农产品生产现状

有机食品是根据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生产、加工标准和生产加工技术规范而生产加工出来的经有机食品颁证组织颁发给证书供人们食用的一切食品,包括谷物、蔬菜、水果、饮料、奶类、调料、油类、水产等,有机食品是一类真正无污染、纯天然、高品位、高质量的健康食品,它的最大特点是在生产加工中,不施用化学农药、化肥、除草剂、合成色素、添加剂和防腐剂、生长激素等。

    当前,国际有机农产品生产呈快速发展的态势。据统计,美国从1989年开始,有机食品的市场规模一直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1992年美国有机食品的销售额超过15亿美元,比1991年增加了23%1995年的销售额17.5亿美元,199622亿美元,199728亿美元,1999年达60亿美元,占零售市场的1%,成为全球最大的有机食品市场。目前有1/3的美国人购买有机食品,83%的消费者考虑购买,几乎所有的超市、连锁店都销售有机食品。据专家预测,到2006年美国的销售额将达到470亿美元。

1997年德国有机食品销售额18亿美元,199820亿美元,市场占有率为1.2%,婴幼儿食品基本上都是有机食品,2000年达35亿美元,市场份额为2.7%,其中期增长率可达5%10%,预计2008年比重将达25%。丹麦有机食品占食品市场的10%70%的有机食品在超市销售,市场上有400多种有机食品,预计2001年市场份额扩大到20%。英国60%70%的有机食品依赖进口,德国进口占50%1997年欧洲有机食品和饮料销售额53亿美元,199963亿美元。

1997年世界有机食品销售额超过100亿美元,约占世界食品销售额的1%,许多国家的增长率达20%50%1998年销售额增至130亿美元,到2000年底达200亿美元,预计到2006年欧美市场将超过1000亿美元,市场份额达6%10%。有机食品成为少有的几个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绿色─有机食品逐步取代常规食品,而成为21国际食品市场的主角。而且,相关的有机产品,如肥料、工艺品、家具、化妆品、农药、有机包装等也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目前世界上转基因食品的争论也为有机食品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二)国际有机农产品的法规与管理体系

目前,国际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的法规与管理体系主要可以分为3个层次,一是联合国层次,二是国际性非政府组织层次以及第三个层次国家层次。

联合国层次的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标准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是《食品法典》的一部分,目前尚属于建议性标准。其能否成为强制性标准目前还不得而知,但其重要性在于可以为各个成员国提供有机农业标准的制定依据。而一旦成为强制性标准,它就会成为WTO仲裁有机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法律依据,是各个成员国必须遵守的。遗憾的是在1999年以前的标准制定过程中,我国参与的非常少。

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的基本标准属于非政府组织制定的有机农业标准,尽管它属于非政府标准,但其影响却非常大甚至超过国家标准。联盟成立于1972年,到目前已经有110多个国家700多个会员组织。它的优势在于网络了国际上从事有机农业生产、加工和研究的各类组织和个人,其制定的标准具有广泛的民主性和代表性,因此许多国家在制定有机农业标准是参考IFOAM的基本标准,甚至FAO在制定标准时也专门邀请了IFOAM参与制定。此外,IFOAM的授权体系(即监督和控制有机农业检查认证机构的组织和准则)IOAS和其基本标准一样,对于有机农业检查和认证机构的控制也非常有影响。IFOAM的基本标准每两年召开一次会员大会进行修改。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的基本标准包括了植物生产、动物生产以及加工的各类环节。具体内容涉及农产品生产的所有环节。

国家层次的有机农业标准以欧盟、美国和日本为代表,其中目前已经制定完毕且生效的是欧盟的有机农业条例EU2092/91及其修改条款。欧盟的EU2092/9119916月制定的,对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贸易、检查、认证以及物品使用等全过程进行了具体规定,共分16条款和6分附件。1991年制定的时候,标准只包括植物生产的内容,1998年完成了动物标准的制定,2000824日正式生效。欧盟标准适用于其15个成员国的所有有机农产品(食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贸易包括进口和出口。也就是说,所有进口到欧盟的有机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应该符合欧盟的有机农业标准。因此,欧盟标准制定完成后,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有机农产品生产、管理特别是贸易产生了很大影响。

以欧盟标准为范本,美国和日本也加紧了标准制定。1990年,美国颁布了《有机农产品生产法案》,并成立了国际有机农业标准委员会(NOSB),由美国农业部市场司归口领导。标准委员会由15个成员组成,分别由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消费、贸易、管理、研究等不同领域的代表组成。1997NOSB完成了标准的第一稿,在提交公众评论时,受到了27万多条意见,大多集中在转基因技术、城市污泥食用和辐射技术的应用等3个方面。在进行修改后,第二稿于20003月份推出,供公众评论。美国的有机标准基本上与欧盟的类似,区别在于美国的标准把检查、认证等完整的列入。美国有机农业标准于2001220日开始试行,20028月正式执行。

    日本20004月推出了有机农业标准,具体内容与欧盟标准95%以上是相似的。该标准于20014月正式执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日本的国情和中国很相似(人多地少),目前在日本的有机农产品和中国一样,也分很多层次。农产品分常规农产品(施用化肥农药)、环保型农产品(农药和化肥施用量为常规农业的50%、农药和化肥施用量为常规农业的30%、农药和化肥施用量为常规农业的10%)以及过渡期有机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等不同级别。在日本国内,许多小农场和民间团体也积极支持不同层次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和经营,但估计这种情形会受到欧盟等机构的冲击。因为目前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出口到日本的经过欧美认证机构认证的有机农产品对日本国内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冲击很大。

(三)有机农业运动蓬勃发展对中国绿色食品产业产业化的启示

无害化——禁用人工合成化学品

标准化——建立国家、地区、非政府、联合国标准

法制化——进行立法(特别是检查和认证)

产业化——生产资料、生产、加工、贸易、消费

国际化——标准、法规、贸易、技术(联盟)

全程化——全程追踪、质量控制

 

三、发展绿色—有机食品是打破绿色贸易壁垒的最佳途径

(一)中国食品出口面临国外TBT的严峻挑战

   加入WTO后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对出口影响的基本判断是我国出口产品正面临越来越多的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的TBT的挑战,可以说,几乎所有产品已经或即将受到TBT的影响。TBT不但是目前我国出口面临的重大挑战,而且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出口商品结构和档次仍较为落后及没有建立自己有效、强有力的技术性防范措施体系等因素的影响,TBT将成为21世纪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巨大障碍。1999年因技术法规影响出口292487亿美元(标准和认证73122亿美元),海关检查3449亿美元,合计326536亿美元。

(二)绿色─有机食品:21世纪中国最有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

    1.发展绿色─有机食品是农业发展、经济发展、出口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经济效益、外贸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最佳结合点;它是中国食品行业的真正高精尖产品─高科技产品,起到改造传统农业将使之发展成为真正的现代农业的作用,代表了食品发展的方向;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可以真正落实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发展绿色─有机食品有助于改进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通过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从而为有效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创造坚实的基础。

    3.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可以优化中国食品出口结构,真正提高出口档次,增强出口竞争力,树立中国食品的崭新形象,是突破国外TBT的最佳途径。

    4.绿色─有机食品有着广阔的国际市场发展前景,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行业之一。

(三)中国开发绿色─有机食品出口有巨大的比较优势

    1.中国国土广大,许多中西部地区还没有被开发,但因偏僻使生态环境没有遭到破坏和污染,许多农民因为贫困而无法购买化肥和农药,这曾被认为是经济落后的根源和标志,这种相对封闭的生态环境现在成为中国发展有机食品出口的有利条件,实践证明,发展有机食品是这些地区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其效益大大高于盲目发展低档次的乡镇企业和资源开发。

    2.中国有庞大而廉价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在上述地区尤为丰富,这使得中国绿色─有机食品出口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3.到目前,中国已建设了2000个生态示范点,耕地面积达0.13亿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3.7%,其中生态农业示范县200个,2010年将增至350个,国家环保局也进行了100个多个生态示范区试点,这些均为绿色─有机食品开发基地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截止1999年底,中国已建立了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146个,总面积8815.2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8.8%,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5个,面积5751.5万公顷。

    4.这些年来迅猛发展的绿色─有机食品为其进一步发展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化发展与我国农业和食品工业关系的几个认识问题

1.农业和食品工业“全面绿化”的历史机遇

2.农业结构调整的内涵(自然、生产、消费;种、种养、种养加、城乡)和对环境保护与食品环境安全的内在要求

3.“四品”农业和食品工业(品种、品质、品牌、品位)

4.国内外不同层次的消费者提供了消费需求的分级市场

5.农业和食品工业一体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中国的农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工业问题

6.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农业微观经营模式是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产业的基础要求

7.立足优势─强化特色─优化模式是绿色─有机食品发展的区域主导战略(寿光、金乡、平谷、周至、婺源成功经验)

8.国际竞争国内化(农业和食品跨国企业全面进入中国)

 

四、我国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发展战略与对策

(一)我国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广义的生态产业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这里所说的生态产业,是包含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在内的,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为主要目标,通过企业化运作所形成的持续生产、贸易和管理体系。

当前,我国生态产业当前存在着两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一是国内相关概念、标准、政策和管理没有统一,除绿色食品自成体系外,总体上比较混乱,符合国际标准的有机农产品生产、经营和管理尚处于初级阶段。

    二是面对国外对有机农产品的迫切需求,由于管理、标准方面的原因,难以与国际上全面接轨,出现了“供不应求”和“有货难出”并存的局面。

(二)我国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战略对策

    1.国生态产业基本结构的构想

    根据目前的情况,我国生态产业基本上可以建立如下三个层次的结构体系:生态农业产出无公害食品;进一步提高后产出绿色食品(A级);再提高后产出有机食品。但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均可直接开发。

    要求生态农业的产出达到无公害食品的要求,不仅有利于提高生态农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而且使得无公害食品生产规模化、消费大众化,其生产过程与环境控制和产品质量要求可以相对较低,旨在全面改善我国生态环境,提高一般农产品质量,其产品主要是大宗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可生产以国内市场为主的绿色食品(A级),以优质农产品基础上的生产为主,重点面向国内中高档消费者。最后,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和生产管理标准,在生态环境和生产过程控制良好的地区,有选择地生产有机食品,近期目标主要是出口。 以上三个层次可以相互带动、相互支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中国生态产业与国际接轨的具体措施

1)鼓励国际权威检查和认证机构来华开展工作,重点支持国内检查和认证机构的发展,通过国际合作逐步建立独立的检查与认证体系;

2)建立国家生态产业协调委员会;

3)由部门管理上升到全国统一管理;

4)建立国家生态产业标准与技术指导委员会;

5)在现有基础上参照国际相关标准建立全国统一的生态产业基本标准;

6)为与国际上不同标准和管理体系接轨提供基本条件;

7)把“生态产业关键技术、产品开发和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研究”纳入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并对相关研究、教育、培训、咨询机构给予扶持,特别是在国外管理、技术人才引进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8)在贷款、出口、税收政策方面,为从事生态产业、特别是有机食品生产、经营的企业提供一定期限的优惠政策,鼓励合资和外资企业在华从事有机食品生产、经营和咨询工作。

3.企业在有机食品开发与产业化经营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地区战略(优先序)和产业战略

生态资源丰富经济欠发达区、生态脆弱经济贫困区、平原农业主产区和沿海及城郊经济发达区。

生态(有机)产业可作为地区战略性支柱产业,特色食品、有机食品有一定基础,强大的市场吸引力和价格吸引力,如草莓的有机产品开发,而高档的瓜果等不一定有机化。

    2)产品战略(优先序)

    天然食品、特色食品、传统名牌食品有机化、茶、食用菌(香菇)、中草药、大豆、杂豆、干果类

    3)目标市场战略

国际: 欧盟、美国、日本等亚洲经济发达国家、地区

国内:北京、上海、广东、深圳、外宾集中居住区、高档超市、国内特殊性集团消费(国宴、国宾馆)、高档礼品消费、特殊功能食品消费、儿童和妇女消费。

    4)产品形态

深加工产品(提取物等)、初级产品、动物及其加工食品

    5)企业进入与发展模式

全面进入模式、技术先导模式、基地跟进模式、跟“巨人”模式、异军突起(如有机茶、有机大豆的集中开发)

 

吴文良

曾任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生态学与生态工程系主任,现任教务处处长、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有机食品研究与认证中心负责人、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大专项“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项目首席专家。主要从事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相关的区域、产业、企业综合性战略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生态经济和经济生态。在农业生态研究领域,将内稳态和内生资源理论引入农业生态系统研究领域。构建了我国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的“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金字塔产业结构体系,并率先倡导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和技术保障体系建设。在经济生态研究领域,率先将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引入经济研究领域。同时,广泛涉及区(县)域农业、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产业化、农林复合系统、高产生态、绿色--有机食品、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和评价与管理、观光农业、能源农业等研究领域。荣获中国农业大学优秀教学院长等称号。

200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