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的行动 环境论坛 生态文化与生态保护

 生态文化与生态保护

2002-04-20

             主讲人:刘书润

 

   我学生态学的时候,我国当时只有个别大学有这个专业,这个名词当初大家还不熟悉。现在不同了,上至总统,下至平民百姓。成了谈论最多的话题,感谢污染。现在全国都在谈论沙尘暴,生态环境问题得到空前的关注,也要感谢沙尘暴。现在生态学无所不包,什么生态总统、生态省、生态县、生态农业,连化妆品也是生态美,一夜之间生态学由丑小鸭变成了大明星。它根本没有做好登台的准备,无形中,它本身也受到了污染。沙尘暴越刮越猛,越吵越热,生态学也掺进了沙子。

那么什么是生态学呢?生态学研究的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生态学首先是一门关系学。生态学又是一门系统学,因为生态在自然界构成相互关联的有机系统。生态学还是一门哲学,充分体现自然辩证法,生态学是一门宽容的科学,提倡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崇尚生态系统的天然性。生态学是充满爱的科学。生态学不仅要人权,还要水权、土权、草权、虫权。爱,是生态学最大推动力。生态学使大家都成为地球村的普通村民,使地球成为友爱的大家庭。上帝为了拯救地球开了个处方,这个处方就是生态学。生态学家不是为了某个集团、某个党派、某个国家或人类自身,而是为整个地球宇宙。生态学工作者,是上帝的使者,他让人们融于大自然,让人们又一次登上诺亚方舟。生态学有深奥的一面,又最贴近大众,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生态治理,有点像中医,辨证施治,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通过系统分析,治本。生态学讲究宽容、和谐,不提倡可持续发展。任何事物都要经过发生、发展、最后灭亡,包括人这个物种,也要最终消失。可持续违反哲学,可持续只考虑人类本身,不顾其他。可持续必然导致环境问题,现在到了提倡和谐发展的时候了。

我们评价一项工程,讲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这里还应包括文化效益、感情效益。比如北京的四合院,拆除后盖大楼,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在某些方面满足了,但文化效益、感情效益消失了不少。楼房的文化效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体现老北京的文化,都不如四合院。 

我们讲沙尘暴,经常是从气象、地质地理、植被退化等方面找原因。其实这种自然现象人为影响的核心是文化,是游牧文化被农耕文化无情替代的结果。

(内蒙高原草甸)

 

我们讲西部大开发,不仅看到西部的矿产、土地资源还要看到他的文化底蕴。我国西部为江河源、水土源、民族源、宗教源、文化源、营养源。中华大地的开发历史,开放程度,西部早于和高于东部。母亲河来自西部,中华民族的母亲在西部。我国西部的优势不是矿藏能源和牛羊肉,是生态系统的天然性、多样性和重要性,是民族的古老、纯洁和丰富多彩。没有西部的干旱,东南部的湿润和秀美也不会存在。中华民族和世界历史的优秀篇章,大都不是在湿热的环境中写成的,人类的文化是干旱文化。我们向西部要吃要喝要能源,能不能也像王骆宾、张艺谋那样,要点文化艺术,要点真情。我们给西部建电站,建油气管,倾倒陈旧设备和剩余人口,能不能把种树的钱,用点发掘西部文化,能不能给点高科技和先进教育,给点精品,给点爱心。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不可!母亲虽显苍老,不能再造。我国西部以天然生态系统为主。天然生态系统是大自然经过千万年磨和形成的,它记载着这里的过去、现在,预告着未来,具有无穷的信息量和多样性,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它提供最美好、最多样、最稳定的生态环境,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大家庭的乐园,它是不可再造、不可搬迁、不能进口、用多少钱也买不来的、地球最珍贵的财富。

雍世鹏老师曾讲过,共产党人要读好两本书,不仅要读<<共产党宣言>>还要读好<<自然辩证法>>。早在18世纪,德果黑麦发生虫害,有种鸟专吃虫子,又有一种鹰专吃鸟,为了黑麦丰收,消灭了鹰,头几年食虫鸟大量繁殖,黑麦丰收。可是没过几年,食虫鸟突然大量减少,害虫猛增,黑麦连年歉收,最后又把鹰请回来,以保持食虫鸟正常的种群。狼吃牲畜常作为一害。蒙古牧民讲,狼在草地上走动,能提高牲畜的警觉,有利健康。假如狼没了,草原上的黄羊都成了大胖子,跑不动了。老鼠也常作为草原一害,实际上老鼠也是草原生态系统的必要成员。老鼠是对草原土壤进行大规模耕翻的动物,老鼠是小型食肉动物的食物,老鼠大幅度增加,经常是草原退化的后果,而不是前因,老鼠高峰期也往往是大幅度下降的前奏。因此在草原上用毒饵灭鼠,只能得到一时的效果,天敌及其他动物却得到毁灭性的打击,还造成污染,而对繁殖极快的老鼠长期效果不大。还有1958年的全民灭麻雀运动。所谓益害,只是依人的暂时利益为根据。天敌也是天友,各种生物在自然界组成复杂的网络系统,大家都是生态系统的成员,都是地球村的村民。

另外生物链金字塔顶端的,如狼、老鹰、老虎是少数,它们虽然很凶,但却是弱者,往往作为保护对象。

五十年代以前大兴安岭经常着火,但是也没有听说有多大灾害,后来加强了防火,反而大灾不断。大兴安岭的森林火同阳光、水份一样重要,是物化反映的催化剂,是森林生态系统运转的推动力。一味防火将酿成不可收拾的大火。防火站应改为管水站。大兴安岭北部属寒温带,分解作用有限,这里的乔灌木都易燃,是多年适应的结果。

古今治理黄河不外三法,一为高垒堤坝,二为疏通河道,三为任其泛滥,把钱用于安置移民。前两为下策和中策,三为上策。当今治黄,大搞中上游绿化,截流,小流域治理,没能把黄河作为河流系统。结果造成下流断流,把黄河治死了,实为下策。河流由上下游,湿地、湖泊组成河流系统。亚马逊河为世界第一大河,有宽大的河流湿地,热带雨林,成为地球的肺叶,物种最丰富的地区。我国长江被喻为世界第一好河,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但是它失去了宽大的湿地,如今也开始泛滥成灾了。北戴河所以有发达的沙滩,要感谢河流的泥沙。现在北戴河绿化治理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结果有重要旅游价值的海滩,在有些地方慢慢得不到补充了。所以说水保部门应学点中医。

(内蒙草原上的野芍药)


地球是彩色的,没有必要都变成绿色,都种上树,就象没有必要把耳朵、眼睛都变成嘴一样。林区有部分湿地、草地、灌丛。干旱区有部分沙漠。沙地有部分裸沙,流沙,是生物系统有意的安排,无须都要治理。大兴安岭林区的森林郁闭度也不可无限增加。阳坡和湿地造林有害无益。一般湿地的蓄水能力比森林还要高。

生态治理不等于绿化,更不等于种树,树不能到处种,不是越多越好,种树也要搞计划生育。绿色植物能净化空气,治理污染,相反也可造成污染。树能改善生态环境,造福子孙,但也要吃要喝,要排泄,不正确的植树,也能恶化环境,给子孙造孽。一棵树一天要吸收100公斤水,一亩森林合1200吨。某些地方和城市不考虑自身经济、水源的承受能力,绿化过头,特别是铲除了本地野草,大量引种国外高耗水量的草坪植物,为维持绿色耗费大量水分、人力和财力,背上了绿色包袱。

前些年,我国启动了三北防护林工程,人工林为世界第一,北方造林的耗费已远超过三峡水利工程,到头来沙尘暴越刮越烈。成熟人工林,特别是第一树种人工林,失去了物种多样性。河南某地人工刺槐林,只有一种绿草。而在附近荒山上1平方米有近40种维管植物。单一树种人工林的凋落物及它们对土壤元素选择性吸收,对土壤的理化性质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随树龄的增长逐渐加深,结果造成某些元素高度聚集,大部分元素贫乏,土壤活力大大下降,肥力减低。人工林实际上和农田一样,是对土壤的一种强压,作用强度经常超过严重采伐。成为靠人工维持的,单纯脆弱的生态系统,其抗灾能力,水土保持能力,抗风沙能力,不一定有所谓荒山、草地强。我们现在搞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是在撂荒地上种树种草,给已经疲惫的土地再施压,而不是恢复草原。我们现在搞城市绿化是把本地区野生植物铲除,种上必须灌水、施肥的外来草。城市建设绿化要与当地生态环境协调,要反映本地区文化。我们很多城市,如内蒙古的大部分城市,好像不在内蒙古,与内地城市没有多大区别。我们的城镇建设只顾自己铲除野草,麻雀、燕子没有地方坐窝。我们的城镇把人变成了脱离地球的物种。

我并不反对种树、反对绿化。它的好处大家听的多了,我只是谈它的另一面:同样的植树,不同地区、不同环境,其结果可能相反,什么事情都有一个限度,种树绿化和生儿育女一样,太多了反而负担不了。总之要按自然和社会规律办事。

记者问:为什么说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对生态环境有不同影响?

刘书润:

内蒙古是气候跨度比较大的地区,从湿润的森林带到极端干旱的荒漠带。又是多变带。比如赤峰市,距今五千年左右,气候温暖湿润,适于农耕。红山文化就属于农耕文化,后来变冷变干,坚持农耕的民族只有南迁和灭亡。蒙古族也曾有渔猎和农耕,以及圈养的历史,蒙古高原早期农业不比内地差。为适应干旱的草原气候,蒙古族走向草原,实行游牧。因此发达兴旺,游牧是对大自然的选择,是对脆弱的干旱草原的最佳适应。马背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从生产、生活、居住、交通、衣、食、宗教、信仰、医药卫生,歌舞娱乐,发展成整套的游牧文化。他们把水草放在第一位,进行轻牧、轮牧,牲畜放在第二位,就近吃到优良牧草。把人放在最后,逐水草而居,进行艰苦的牧游。

蒙古人视天为父亲,大地为母亲。他们祭天、祭火、祭山、祭敖包。山脉土地都是母亲身上的肉,水是大地母亲的血液。敖包山、罕山都是圣山,是蒙古族古老的自然保护区,禁止用锐利物品挖地,特别是河边湿地绝对不动,不许在河里洗脏物,一般不土葬,也不主张打井。蒙古人住游动的蒙古包,烧牛粪,蒙药多用地上全草,粉剂为主。草原上活动着马背医生、马背教师、流动商店、乌兰牧骑,为、这些都是游牧的组成部分。

农耕民族常把草作贬义词,草包、草寇,蒙古族认为草是圣洁的,连用草换来的牛粪也是干净的,常为家乡和姑娘取个草名。蒙古人以草记年,草一青为一年。问几岁,则答几草。草原造就了游牧文化,游牧文化又是草原的保护神。草原游牧畜牧业,不仅保护了草原,创造出灿烂的文化,也是曾建立世界最大帝国的社会基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耕文化更多的是积累,是成熟,是改造自然。游牧文化则充满生机和创造力,是与自然的和谐。二者不存在优劣,古老丰富的中华文化是两者和更多文化的结合。这结合不是互相化解,而是相互补充。草原畜牧业劳动,是用歌曲感化不要羔子的母羊,是用眼泪送走出售的牲畜,是跟在羊群后面和情人并肩唱着牧歌,是驱赶着牛羊马群在暴风雨中奔驰,是追杀入侵之敌,是战斗,是歌颂,是深情,是讲不完的故事。草原畜牧业的产品,不只是牛羊肉,是别具一格的艺术,是深刻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哲理,是游牧民族的智慧和开阔的胸怀。草原畜牧业的产品,不只是皮革和绒毛,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战斗、信仰、艺术、娱乐,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民族文化的最好体现。

草原畜牧业,一切都在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当中,它并非原始落后,是祖国生态屏障牢固的基础,是草原永远繁荣的保障。

记者问:您怎么看沙尘暴?

刘书润:

    沙尘暴是种自然现象,古今中外都有。近年来沙尘暴越刮越烈,频率增加,与我国干旱区,特别是内蒙古的草原和荒漠地带耕地扩大,草场退化,湖泊干枯有关。与人口增加过多更有直接关系。根本原因还是游牧文化的衰退。如今大搞人工林挡沙尘,作用不大。天然草原和荒漠植被是防治沙尘暴的真正英雄。恢复游牧,有人讲根本不可能。但它以前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保护草原的最佳选择,是防治沙尘暴危害的根本。恢复游牧应先于恢复植被。沙尘暴暂时破坏了我们的固有家园,但它也造就了中华大地新的土地格局。黄土的堆积,沙漠的形成,黄土为中华民族的永生之地。沙漠是干旱区的地下水库,是生物多样性的体现之地,是干旱区动植物家畜和牧民冬季最温暖的家。沙尘暴使大家更加关注生态问题,沙尘暴沟通了内地和干旱区人民的感情。

记者问:防治沙尘暴我们应该做什么?

刘书润:

    我刚才讲了,沙尘暴是自然现象,不可能也没必要完全防治。对沙尘暴要辨证看。减少沙尘暴危害,我不主张大家去草原地区种树,最好是经常去内蒙古草原玩,促进那里的生态旅游,以减少耕地和过多牲畜对土地的压力,促进草原恢复,弘扬民族文化。

人类最崇高的追求,莫过于知识的获得,最美好的愿望是重回童年。生态旅游是二者的最好结合,内蒙古草原,是生态旅游的好去处。它也许比不上云贵川的山川秀美,但那里更辽阔,更天然,更深情,民族文化与天然环境更加融和。

 

刘书润

就职于中国农科院草原研究所、内蒙古大学、内蒙古教育学院,从事草原资源利用、草地经营、植被地理学、生态学等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实践。后把工作重点转到草原保护、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旅游和传播民族文化方面。

 

20024